喜金剛
譯音:皆巴 多傑
解說:喜金剛為五大金剛法之一,初由卓彌釋迦智從迦耶達日具足聽受灌頂要門, 依次傳下,至薩迦叔侄而大宏,屬於不二續之無上瑜珈法。此幅唐卡之所畫,
為薩迦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護法)。 喜金剛藍身,八面十六臂,各面三眼,褐髮朝天, 以斑杵及五骷髏頭為頭飾,濕頭骨鏈珠飾身。
左右中央兩手持顱碗擁明妃,,餘手皆持白顱碗, 右八手的顱碗中分別有大象、馬、驢、公牛、駱駝 、人、獅子、貓等;左八手的顱碗內分別有地母、
水神、火神、風神、太陽、月亮、閻王、 財神等。八面中三面前,中左紅右白,四面在後, 為黑色,頂面為青煙色,。
有四條腿,右腿屈立,左腿半盤,左二腳曲,以舞 立姿安住於蓮花日輪四魔重疊座上。 明妃為金剛無我瑜伽母,身青灰色,一頭三目,
右手持彎刀,左手持顱碗,左腿屈立,右腿緊纏父佛腰部, 雙尊均裸身,擁抱威猛而協和。
喜金剛有身、語、意三種神像。 身喜金剛:身法潔,空明無別,具備七金剛法自性之身。 此尊為喜金剛身所幻化,故稱身喜金剛。
語喜金剛:是佛語之功德在深密修道中所幻的形象, 藏傳佛教把佛語分神變的佛音五支,即:深如雷音、 美妙悅耳、賞心可意、悠揚明晰、入耳中聽。
故稱為語喜金剛。
意喜金剛:藏密喜金剛六支修法分別為: 生起道場大日如來支、灌頂不動支、受用甘露無量如來支、 歌詠讚頌寶生如來支、廣興供養不空成就支和貪念隨成金剛薩埵支。
該六支修法的經典及<喜金剛本續王經>,均有諸多喜金剛形象, 其中就有”意”所幻化的形象,故名意喜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