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環保手冊


壹、緣起

  中國向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禮』可以發揮人性和培育人格,如果沒有了禮,我們就成了野蠻民族,和動物沒有什麼不同。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應該是非常懂得禮儀的民族:但是近百年來,很多人卻認為中國的東西都是保守的、落伍的,連帶地使我們的社會大眾,忽略了禮儀的涵義,及其實質的功能,僅僅是虛有其表、徒有其名,或流於一種風俗慣。因此,若想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必須先從淨化禮儀開始。

  法鼓山所推動的心靈環保,也是禮儀環保的一環;因為禮儀,必須是誠於內而形於外的行為,否則所謂的禮儀也只不過是虛假的形式。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常常有許多大型的典禮活動,只重排場,缺乏陶冶人格的功能,也無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反而造成人心的腐化。有鑑於此,法鼓山才提出了『禮儀環保』系列活動的構想。並且與內政部聯合主辦這一系列的活動,同時印製各項禮儀環保手冊,推廣日常生活禮貌,改善不切實際的禮儀,俾使社會大眾能有所依循,將心靈環保的理念真正落實在現實生活之中,而朝『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努力。

 


貳、我們環保的目標-推動全面社會的淨化

  法鼓山多年來以佛陀慈悲和智慧的本懷,不斷地呼籲社會大眾,共同來關懷大眾的社會,更以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生態保護等實際的行動,來淨化我們的社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化,推展到杜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淨化,始能落實、普遍、持久。所謂『心靈環保』,是一個新名詞,其實,佛教很早就主張,要使我們的煩惱心,淨化成為慈悲心和智慧心。

  人心的淨化,必須放下自私自利,確信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這種觀念,正是我們現在的杜會,以及永遠的人間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為私利,而為利他的話,我們的世界當然不會有罪惡及紛爭了。

  利他行並不等於做濫好人。必須智慧與慈非兼顧,才能使我們的世界真正的淨化。『禮儀環保』,便是為了保護人間社會環境的祥和及安寧,包括對於家族的倫理、社會的倫理、乃至於職業及政治倫理的提倡與維護。『社會』,是人與人的結合:『倫理』是人與人之問的關係,也就是尊卑、高下、長幼、先後等的軌範。

  不過,假像的倫理,往往是單向的要求另一方要盡什麼責任:真正的倫理是雙向的,而且是要求自己盡分盡責,這也正是佛教的觀點。

  人和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應該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盡自己的本份,恰到好處的盡到自己的責任。比如說,一個母親可能同時也是一個太太,同時又是一個女兒、媳婦、婆婆、學生、老師或老闆、職員等等;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身分。能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身分,恰如其分的盡到應盡的責任義務,便是實現了人間應有的倫理關係。千萬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和以自己的身分,去要求別人。譬如一個做母親的,只知要求子女應如何,或做太太的只知要求先生應如何,而不知要反求諸己,這樣會帶來不安、困擾和不平。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要求,盡自己的倫理責任,那麼光明的世界就在我們的面前,因為盡責任就是放光發熱,互送溫暖的力量。

  『生活環保』及『自然生態保護』,便是生態資源的保護以及物質資源的保存。所謂生態保護,包括對於所有野生動物以及植物的保護。要將所有有生命的動、植物的環境,都看作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沒有這些動、植物,人類也無法單獨生存。一起生活的生物環境,都有它自動、自然、相互之間的調整作用,我們如果以人為的破壞,使自然的生態環境失去平衡,也會為人類帶來災難。

  物質資源的保存也很重要,我們對於物質資源的浪費,很快便會為地球的人類帶來災難:比如,對石油及水資源的浪費。地球裡有石油、有水,正如人體內有血液、水份。如果將油料燒盡,地下水抽光,我們的地球會為人類帶來什麼情況?可怕得不堪想像。各類礦物對地球而言,有如人體的骨骼,任意揮霍浪費,便會促成地球末日的早日來臨!

  佛教主張愛護一切眾生,愛護所有動物,所以不殺生:愛護所有生物、所有物質,所以要惜福。事實上,任何人對於所有一切物質,都應該好好愛惜、好好利用,好好的一用再用,才能把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倚靠著生活的環境而生存,如果我們繼續浪費下去而不加愛惜,我們的後代子孫將會無法享有這樣的福報。

 


參、禮儀環保的基礎-觀念的淨化與個人的淨化

一、觀念的淨化: 負責任、盡責任

  『負責任』,是首先要建立因果的觀念,才能真正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般人做事總是不能勇於承擔後果只知道把過失推卸給他人,這完全是缺乏因果觀念的表現。『負責任』,則是對自己的身分盡責,每個人皆有自己的立場,也具有多重的身分,因此有各種的責任要盡。

二、個人的淨化:心儀、口儀、身儀

  基本上,心清淨是要不存壞念、不起邪思:口清淨,是不出惡言、不犯口過;身清淨,是不做壞事、不造惡業。但僅僅是如此還不夠,必須更進一步在心儀方面做到增長善念,常存積極為善的慈悲心;口儀方面,要做到用慈悲的語言、智慧的語言,來勸勉、安慰、讚歎他人,淨化語言以促進人間的和諧:

  身儀方面,不只不做壞事,應該主動地做善事,多參與社會公益、慈善及教化事業,為大眾爭取福利。要達到心、口、身三儀的淨化,必須是心存至誠,否則光有形式是不夠的,也不能感動人的。

 


肆、禮儀環保的重要性

  俗語說:『禮多人不怪』,但又說『禮多必詐』,所以人與人之間,遵守恰如其分的禮貌最重要。

一、個人禮儀的重要性

  『個人禮儀』主要在提昇自我的品格,化除自我的積習,從而達到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以及自我消融。因為適度的禮貌,代表一個人懂得自愛,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及奉獻:而個人禮貌的養成則是一種成長,在這過程中,學會尊重、包容利人,對人恭敬,尊上謙下,虛懷若谷;當你成為一位真正有禮的謙謙君子時,心中必定不再執著於自我成就的追求,只想著為大眾謀福,也就達到自我的消融境界。

二、群體禮儀的重要

  在個別接觸的禮儀中,人與人之間要以禮讓對方來成就自我,以尊重對才來化解敵意,以稱讚對方來增進和諧。禮讓可以成就自我,最好的例子就是,在街上開車,如果人人皆能互相禮讓,就不至於會有那麼多的交通事故,也不會使得自己緊張、使得他人受害。

  至於尊重對方,必須是出自於誠懇心、謙虛心和禮貌心,以讚賞、讚美的態度來稱揚他人的優點,增進彼此的和諧,即使對方有什麼敵意,也能順利化解。

  群體活動的儀典,則是以禮儀來統一彼此的歧見、促進彼此的關懷、達成團體共同的成長。因為禮儀中有一定的規律和秩序,自我的個性、稜角得以隱藏和潤滑,消弭可能發生的爭端,讓團體得到成長,處身其中的個人也才得以順利成長。

  此外,儀典的舉行,無論是婚、喪或祝壽等,都應該以尊重人性為出發點。對當事人而言,儀典是生命中的轉捩點、一個關鍵的時刻,透過儀式的過程,體認到自己的成長及人性的莊嚴,同時確定作為一個人所應負擔的責任和義務。

三、禮儀環保的功能

  以禮儀來保育社會生態,減少彼此間的摩擦,消弭彼此間的怨恨。重視禮儀,社會才會更和諧,個人也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樂;相反地,當別人無禮相待時,不但不能以同樣無禮的態度來回敬,還應該告訴自己:為了要讓自己活得健康一點、快樂一點,應該禮讓他,並且由衷地、心口一致地以禮待他,相信這樣一定能消融彼此的怨恨。

  以禮儀來改善社會風氣,造就文質彬彬、富而好禮、禮尚往來、共存共榮的社會體質。當然,所謂的『富而好禮』,不是說富裕之後才能講求禮儀,應該是不論窮或富,都要有禮貌、有教養,表現文質彬彬的氣質。而且在現今的社會中,沒有文化的人很少,即使沒有讀過書,在大眾文明的耳濡目染之下,不管有錢、沒錢,都應該要有禮貌。此外,一個能夠做到『禮尚往來』的人,一定是懂得尊重他人、感謝他人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多一分禮貌的言行,就可以減少一分暴戾之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和諧、更繁榮,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安全、更安定。


伍、日常禮儀範例

一、佛化禮儀

二、個人禮儀

三、應對進退

四、婚喪喜慶

五、國際禮儀

 

 上一頁  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