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最重要

 青藍天空轉為褐

 現代人保護自然環境的運動,起源於歐美,而亞洲地區之推行,則以日本居首。當我在一九七0年代留學於東京期間,幾乎每天都可在各種大眾傳播媒體中,見到有關環境污染的報導。當時的兒童繪畫中所見的東京天空,不是青藍色,而是灰褐色;東京外海的魚類,也因市區排出的下水道污染而害了皮膚病及肝臟病。所以全國上下積極地推動環保工作,例如整治廢水、垃圾分類處理、廢舊物品回收,做得相當快速。

全球環保攸關相共

但是,日本民族只想到日本的環保,忽略了世界的危機,所以依舊大量地消耗紙張,那些紙張是在落後國家地區,大量砍伐熱帶雨林及若干原始森林而來;同時日本商人也以現代化的科技方法與漁撈機械,大量捕殺公海上的鯨魚。在陸地上則大量製造噪音、大量製造排煙多而又肇事率高的摩托車,向末開發及開發中世界推銷。

 環保標準及環保意識,分成國內國外的雙重判斷,那是何其自私,又何其短視:殊不知,今日的地球世界的全體環境,彼此息息相關,已經不可分割,一時間的近利及私欲的滿足,必將為自己及全人類帶來長久及全面的災難!

環保意識從「心」開始

在我們中華民國台灣,環保觀念才剛起步,許多人對於環保意識,尚很模糊,如果不為全面設想,那好像是一個人的兩手兩腳,相互抗爭,卻是為了彼此自衛,豈非愚蠢。如果不能從每一個人內心做起,如果不能把眼光投向現在的全人類及未來的全世界,縱然能把某些人的生活環境,保護得像天堂一樣,那座天堂卻被包圍在地獄的中央,還能算是天堂嗎?

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維摩詰經》佛國品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華嚴經》夜摩天宮自在品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楞嚴經》卷一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可知佛法教人,改造環境,首先在於改造自小。 以上三部大乘經中,所講的心,有淨有不淨,若心淨,環境即淨。此有兩層意思:一、自心若清淨,亦能不受影響,不起煩惱,所以大乘菩薩們為了救濟眾生而人三界火宅,猶如身居清涼佛土。二、若能以無私無貪無瞋之心,處理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影響所及,便能形成心靈環保的連鎖反應。一人影響兩人,兩人影響四人,乃至百千萬人。

無貪無求則無煩惱

 「心靈」一詞,可指思想及感情,也可泛指人心。人心本質無染,但受環境及物欲的影響而有污染,所以佛經稱人間的環境為「欲界」,欲的產生是為使人的色身肉體獲得官能的滿足及心理的寄託,基本的需求是謀生的本能,如果貪得無厭,私欲難滿,便會為自身帶來種種的苦惱,更為他人製造出災難及困擾。

人人惜福淨化社會

以佛法的立場講心靈環保,必須雙管齊下:一、淨化人心,少欲知足;二、淨化社會,關懷他人。少欲知足,便會珍惜天然資源,養成惜福的習慣,等於推動環保。關懷他人,便不會因了一己之利而造成整體環境的破壞。

可見,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便是在做著淨化人心和淨化社會的工作,也正是做著最重要的心靈環保工作。

民國81215日法鼓雜誌第26期刊出

 

上一頁  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