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是佛的弟子,梵音"站提薩埵",簡稱菩薩,意譯"覺有情" 、"道眾生"等。
是"以智上求菩提(覺),以悲下化有情(眾生)"是用佛的法旨和教義,解救苦難中的芸芸眾生,把他們渡到極樂世界。
佛教的菩薩行是十分誘人而又十分難以達到的目標,其修行途徑是,"依止三心而修六度萬行"。三心者,即至誠心、深願心和迴向發願心,為具備了般若空慧。這是修菩薩行的基礎。
修六度是菩薩修行法門的總攝,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和智慧, 梵語稱"六波羅密多",就是六種到達彼岸的方法。漢地佛教對菩薩的信奉十分廣泛而普遍,而藏傳佛教因以密宗為主,顯密兼修,對菩薩的信奉,多受民族信仰習慣的影響,具有持殊的選擇性。
藏密供奉的菩薩,多是四大菩薩或八大菩薩忿怒身,有的作本尊,有的作護法,這是菩薩類法門修持的主體尊神。在寺院顯宗學院的大經堂裡,也普遍供奉八大菩薩的慈悲像,其意義更多是如實宣講和展示佛國人物的原貌,使僧俗了解菩薩聖尊的來源,煥起崇敬至誠之情。本部類裡編入的菩薩,是慈悲像和半忿怒像,其變化身的忿怒像則編入本尊部和護法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