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970)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王舍城有外道出家
。名舍羅步。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悉
知。我先已知彼法律而悉棄捨。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



大正二.二五0中
食。聞有外道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唱言。
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先已知彼法律。然後棄捨。聞是語已。乞
食畢。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
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
。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已悉知。
知彼法律已。然後棄捨。善哉世尊。可自往彼須摩竭陀池側。憐愍彼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於日晡時。從禪覺。往到須摩竭陀池側。外道舍羅步
所。時舍羅步外道出家。遙見世尊來。即敷床坐。請佛令坐。佛即就坐。
告舍羅步言。汝實作是語。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知彼法律已。
然後棄捨耶。時舍羅步默而不答。佛告舍羅步。汝今應說。何故默然。汝
所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我當令汝滿足。時舍羅步猶故默然。
如是第二第三說。彼再三默然住。時舍羅步有一梵行弟子。白舍羅步言。
師應往詣沙門瞿曇。說所知見。今沙門瞿曇自來詣此。何故不說。沙門瞿
曇又告師言。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當令滿足。何故默然而不
記說。彼舍羅步。梵行弟子勸時。亦復默然。爾時世尊告舍羅步。若復有
言。沙門瞿曇非如來應等正覺。我若善諫善問。善諫善問時。彼則遼落。
說諸外事。或忿恚慢覆。對閡不忍。無由能現。或默然抱愧低頭。密自思
省。如今舍羅步。若復作如是言。非沙門瞿曇無正法律者。我若善諫善問
。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若復有言。非沙門瞿曇聲聞善向者。我若善諫
善問。彼亦乃至如汝今日默然而住。爾時世尊於須摩竭陀池側。師子吼已
。從坐起而去。爾時舍羅步梵行弟子。語舍羅步言。譬如有牛。



大正二.二五0下
截其兩角。入空牛欄中。跪地大吼。師亦如是。於無沙門瞿曇弟子眾中。
作師子吼。譬如女人欲作丈夫聲。發聲即作女聲。師亦如是。於非沙門瞿
曇弟子眾中。作師子吼。譬如野干欲作狐聲。發聲還作野干聲。師亦如是
。於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欲作師子吼。時舍羅步梵行弟子。於舍羅步面
前呵責毀呰已。從坐起去

(97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王舍城須摩竭陀
池側。有外道出家。名上座。住彼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語。我說一偈。
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
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
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所修行梵行。乞食畢。還精舍。舉衣缽。
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與眾多
比丘入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
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唯願世尊應自往彼。
哀愍故。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往至須摩竭陀池側。時
上座外道出家。遙見世尊。即敷床座請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座外道出
家言。汝實作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耶。汝今便
可說偈。我能報答。時彼外道。即累繩床以為高座。自昇其上。即說偈言



大正二.二五一上
    比丘以法活    不恐怖眾生    意寂行捨離    持戒順息止
爾時世尊知彼上座外道心。即說偈言
    汝於所說偈    能自隨轉者    我當於汝所    作善士夫觀
    觀汝今所說    言行不相應    寂止自調伏    莫恐怖眾生
    行意寂遠離    受持淨戒者    順調伏寂止    身口心離惡
    善攝於住處    不令放逸者    是則名隨順    調伏及寂止
爾時上座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即從床而下。合掌白佛言
。今我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不。佛告上座外道出家。今
汝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上座外道出家。得出家。
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97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婆羅門出家
。住須摩竭陀池側。集聚一處。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諦。如是婆羅門
真諦。爾時世尊知彼眾多婆羅門出家心念。往到須摩竭陀池側。時眾多婆
羅門出家。遙見佛來。即為佛敷床座。請佛就坐。佛即就坐。告諸婆羅門
出家。汝等於此須摩竭陀池側。眾共集聚。何所論說。婆羅門出家白佛言
。瞿曇。我等眾多婆羅門出家。集於此坐。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



大正二.二五一中
諦。如是婆羅門真諦。佛告婆羅門出家。有三種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
等正覺。而復為人演說。汝婆羅門出家作如是說。不害一切眾生。是婆羅
門真諦。非為虛妄。彼於彼言我勝。言相似。言我卑。若於彼真諦。不繫
著。於一切世間作慈心色像。是名第一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所有集法。皆是滅法。此是真諦。非為
虛妄。乃至於彼真諦。不計著。於一切世間觀察生滅。是名第二婆羅門真
諦。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此則真諦。非為虛妄
。如前說。乃至於彼無所繫著。一切世間無我像類。是名第三婆羅門真諦
。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為人說。爾時眾多婆羅門出家。默然住。時世尊
作是念。今映彼愚癡。殺彼惡者。今此眾中。無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緣。於
沙門瞿曇法中修行梵行。如是知已。從坐起而去

(97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住於彼。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
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阿難答言。為
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栴陀復問。彼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
耶。阿難答言。我亦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汝見貪欲瞋恚愚癡
有何過患。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染著貪



大正二.二五一下
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
後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若瞋恚映障。愚癡映障。自害害他。
自他俱害。乃至常懷憂苦受覺。又復貪欲為盲。為無目。為無智。為慧力
羸。為障閡。非明。非等覺。不轉向涅槃。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見貪
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汝見斷貪欲瞋
恚愚癡有何福利。而說斷貪欲瞋恚愚癡。何難答言。斷貪欲已。不自害。
又不害他。亦不俱害。又復不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心法
常懷喜樂受覺。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於現法中。常離熾然。不待時節。
有得餘現法。緣自覺知。見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
復問。尊者阿難。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不。阿難答
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難。此是賢哉之道。
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時栴陀外道聞尊者阿難所說
。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974)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
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尊者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照喜
。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稽首禮足
而去。
時有外道出家補縷低迦。隨路而來。問尊者舍利弗。從何所來。舍利弗答
言。火種。我



大正二.二五二上
從我世尊所。聽大師說教授法來。補縷低迦問。尊者舍利弗。今猶不離乳
。從師聞說教授法耶。舍利弗答言。火種。我不離乳於大師所。聞說教授
法。補縷低迦語尊者舍利弗言。我久已離乳。捨師所說教授法。舍利弗言
。汝法是惡說法律。惡覺。非為出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讚歎法。非
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汝等疾疾捨乳。離師教法。譬如乳
牛粗惡狂騷。又少乳汁。彼犢飲乳。疾疾捨去。如是惡說法律。惡覺。非
出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讚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
。是故速捨師教授法。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攪。是出離。正覺道。
不壞。可讚歎。可依止。又彼大師。是等正覺。是故久飲其乳。聽受大師
說教授法。譬如乳牛不粗狂騷。又多乳汁。彼犢飲時。久而不厭。我法如
是。是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時補縷低迦語舍利弗。汝等快得善利
。於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舍利弗所說。
歡喜隨喜。從道而去

(97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補縷低迦外道
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
先日眾多種種異道出家沙門婆羅門。集於未曾有講堂。作如是論議。沙門
瞿曇智慧猶如空舍。不能於大眾中建立論議。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
譬如盲牛偏行邊畔。不入中田。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



大正二.二五二中
應不應。無合不合。佛告補縷低迦。此諸外道論議。說應不應。合不合。
於聖法律如小兒戲。譬如士夫年八九十。髮白齒落。作小兒戲。團治泥土
。作象作馬。種種形類。眾人皆言。此老小兒。如是火種。種種諸論。謂
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然於彼中。無有比丘方便所應。補
縷低迦白佛。瞿曇。於何處有比丘方便所應。佛告外道。不清淨者令其清
淨。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調令調。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諸不定者令得正
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解脫者令得解脫。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斷令
斷。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云何小淨令淨
。謂戒。不淨者令其清淨。云何不調伏令其調伏。謂眼根。耳鼻舌身意根
。不調伏令其調伏。是名不調伏者令其調伏。云何不定令其正受。謂心不
正定。令得正受。云何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謂心不解脫貪欲恚癡。令得解
脫。云何不斷令斷。謂無明有愛。不斷令斷。云何不知令知。謂其名色。
知令知。云何不修令修。謂止觀。不修令修。云何不得令得。謂般涅槃。
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補縷低迦白佛言。瞿曇。是義比丘方便所
應。是堅固比丘方便所應。所謂盡諸有漏。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
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97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外道出家。名曰
尸婆。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



大正二.二五二下
佛言。瞿曇。云何為學。所謂學者。云何學。佛告尸婆。學其所學。故名
為學。尸婆白佛。何所學。佛告尸婆。隨時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
慧。尸婆白佛。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逮得已
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復何所學。佛告尸婆。若阿羅漢比
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覺知貪欲永盡無餘。覺知瞋恚
。愚癡永盡無餘。故不復更造諸惡。常行諸善。尸婆。是名為學其所學。
時尸婆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97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尸婆外道出家。
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
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
。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
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佛告尸婆。彼沙門
婆羅門。實爾洛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所以者何。或從風起
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
因節氣。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
。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
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
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尸婆。若



大正二.二五三上
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春則大熱。夏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世間真實
。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
實覺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唌唾。乃至節氣所害覺。如是如實覺知。尸
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
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
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
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尸婆。有五
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憂
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
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
。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
緣自覺知。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
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說是法時。尸婆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
。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
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佛告尸婆。如今得出家。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
。得阿羅漢

(97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爾時那羅聚落有
商主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那羅聚落諸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
尊重供養。如阿羅漢。彼商主



大正二.二五三中
外道出家。先有宗親一人命終生天。於彼天上。見商主外道出家已。作是
念。我欲往教彼商主外道出家。詣世尊所修行梵行。恐其不隨我語。我今
當往彼。以意論令問。即下那羅聚落。詣彼商主外道出家所。說偈而問
    云何惡知識    現善知識相    云何善知識    如己同一體
    何故求於斷    云何離熾然
若汝仙人。持此意論而問於彼。有能分明解說其義而答汝者。便可從彼出
家修行梵行。時商主外道出家。受天所教。持詣富蘭那迦葉所。以此意論
偈。問富蘭那迦葉。彼富蘭那迦葉尚自不解。況復能答。彼時商主外道出
家。復至末迦梨瞿舍利子所。刪闍耶毘羅坻子所。阿耆多枳舍欽婆羅所。
迦羅拘陀迦栴延所。尼乾陀若提子所。皆以此意論偈而問。悉不能答。時
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我以此意論。問諸出家師。悉不能答。我今復欲求
出家為。我今自有財寶。不如還家。服習五欲。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詣沙
門瞿曇。然彼耆舊諸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悉不能答。而沙門瞿曇
年少出家。詎復能了然。我聞先宿所說。莫輕新學年少出家。或有沙門年
少出家。有大德力。今且當詣沙門瞿曇。詣已。以彼意論心念而問。如偈
所說。爾時世尊知彼商主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云何惡知識    現善友相者



大正二.二五三下
    內心實恥厭    口說我同心    造事不樂同    故知非善友
    口說恩愛語    心不實相應    所作而不同    慧者應覺知
    是名惡知識    現善知識相    與己同一體    云何善知識
    與己同體者    非彼善知識    放逸而不制    沮壞懷疑惑
    伺求其端緒    安於善知識    如子臥父懷    不為傍人間
    當知善知識    何故求於斷    生歡喜之處    清涼稱讚歎
    修習福利果    清涼永息滅    是故求於斷    云何離熾然
    寂靜止息味    知彼遠離味    遠離熾然惡    飲以法喜味
    寂滅離欲火    是名離熾然
爾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心念。而白佛言。我今得入沙門
瞿曇正法律中。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不。佛告商主外道出家
。汝今可得於正法律。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出家已。
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979)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堅固雙樹林中。爾時
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
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爾時尊者阿難奉教。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
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



大正二.二五四上
佛言。世尊。已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爾時世尊詣雙樹間。於繩床上北
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想正念正智。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
羅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
彼須跋陀羅出家。聞世尊今日中夜。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
。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我今當詣沙門瞿曇。問其所疑。即
出俱夷那竭。詣世尊所。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須跋陀羅語阿難
言。我聞沙門瞿曇。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希望而
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往白瞿曇。少有閑暇
。答我所問。阿難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極。如是須跋陀羅再三請尊者
阿難。尊者阿難亦再三不許。須跋陀羅言。我聞古昔出家耆年大師所說。
久久乃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如優曇缽華。而今如來中夜。當於無餘
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於法疑。信心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
難不憚勞者。為我白沙門瞿曇。阿難復答言。須跋陀羅。莫逼世尊。世尊
今日疲極。爾時世尊以天耳。聞阿難與須跋陀羅共語來往。而告尊者阿難
。莫遮外道出家須跋陀羅。令入問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後與外道出
家論議。此是最後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所謂須跋陀羅。爾時須跋陀羅。聞
世尊為開善根。歡善增上。詣世尊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



大正二.二五四中
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宗
。此是沙門。此是沙們。云何瞿曇。為實各各有是宗不。爾時世尊即為說
偈言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成道至於今    經五十餘年
    三昧明行具    常修於淨戒    離斯少道分    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陀羅。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
三第四沙門。須跋陀羅。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
四沙門。除此已。於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
我今於眾中作師子吼。說是法時。須跋佗羅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
淨。爾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
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右膝著地。白尊者阿難。汝得善利
。汝得大師。為大師弟子。為大師雨雨灌其頂。我今若得於正法律出家。
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當得斯善利。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須跋
陀羅外道出家。今求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爾時世尊告須跋
陀羅。此比丘來修行梵行。彼尊者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即是受具足
。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
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
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



大正二.二五四下
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980)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
重閣講堂。時毘舍離國有眾多賈客。欲向怛剎尸羅國。方便莊嚴。是眾多
賈客。聞世尊於跋耆人間遊行。至毘舍離國。住獮猴池側重閣講堂。聞已
。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為諸賈客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
教照喜已。默然而住。時諸賈客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
。世尊。我等諸賈客。方便莊嚴。欲至怛剎尸羅國。唯願世尊與諸大眾。
明旦受我供養。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諸賈客知世尊受請已。從坐起。禮
佛足。各還自家。辦種種淨美飲食。敷床座。安置淨水。晨朝遣使白佛。
時到。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缽。詣諸賈客所。就座而坐。時諸賈客
以淨美飲食。自手供養。食畢洗缽訖。取卑小床。於大眾前坐。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告諸賈客。汝等當行於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爾時當
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如是念者。恐怖則除。又念法
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又念僧
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如是念者。恐怖即除。過去世
時。天阿須輪共鬥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鬥戰之時。生恐
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若不念我幢者。當念
伊舍那天子幢。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當念婆留那天子幢。念彼



大正二.二五五上
憧時。恐怖即除。如是諸商人。汝等於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
僧事。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供養隨喜偈
    供養比丘僧    飲食隨時服    專念諦思惟    正知而行捨
    淨物良福田    汝等悉具足    緣斯功德利    長夜獲安樂
    發心有所求    眾利悉皆應    兩足四足安    道路往來安
    夜安晝亦安    一切離諸惡    如沃壤良田    精純好種子
    溉灌以時澤    收實不可量    淨戒良福田    精餚膳種子
    正行以將順    終期妙果成    是故行施者    欲求備眾德
    當隨智慧行    眾果自然備    於明行足尊    正心盡恭敬
    種殖眾善本    終獲大福利    如實知世間    得具備正見
    具足見正道    具足而昇進    遠離一切垢    逮得涅槃道
    究竟於苦邊    是名備眾德
爾時世尊為諸毘舍離賈客。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

(98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住於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事及法事
僧事。如前廣說。念如來事法事僧事之時。恐怖即除。諸比丘。過去世時
。


大正二.二五五中
釋提桓因與阿修羅共戰。爾時帝釋語諸三十三天言。諸仁者。諸天阿修羅
共鬥戰時。若生恐怖。心驚毛豎者。汝當念我伏敵之幢。念彼幢時。恐怖
即除。如是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
如來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所以者何。彼天帝釋
懷貪恚癡。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得解脫。有恐怖畏懼逃竄避難。而猶告
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敵幢。況復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離貪恚
癡。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無諸恐怖畏懼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來者除
諸恐怖。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8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娑枳國安闍那林中。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
弗。我能於法略說。廣說。但知者難。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願世尊略說
廣說法說。於法實有解知者。佛告舍利弗。若有眾生。於自識身及外境界
一切相。無我我所。我慢繫著使。乃至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
足住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繫著故。我心解
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舍利弗。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
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



大正二.二五五下
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
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
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
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
等。究竟苦邊。舍利弗。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
    世間數差別    安所遇不動    寂靜離諸塵    拔根無悕望
    已度三有海    無復老死患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98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住舍
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獨一靜處。如是思惟。或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於此識
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
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
使。我當於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爾時尊者阿難晡時
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
作是思惟。若有一人作如是言。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
具足住。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
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



大正二.二五七上
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阿難。彼比丘於此
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
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
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阿難。若復比丘於此
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
。究竟苦邊。阿難。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憂陀耶所問
    斷於愛欲想    憂苦亦俱離    覺悟於睡眠    滅除掉悔蓋
    捨念恚清淨    現前觀察法    我說智解脫    滅除無明闇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984)如是我闐。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此等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
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
來流轉。無不轉時。諸比丘。何等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無不轉時。
謂有我故有我欲我爾我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
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如是十八愛行從內起。比丘言
有我。於諸所有言我欲我爾。乃至十八愛行從外起。如是總說十八愛行。
如是三十六



大正二.二五六中
愛行。或於過去起。或於未來起。或於現在起。如是總說百八愛行。是名
為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
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
轉時。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8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云何為從愛生愛。謂有
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
是念。我於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復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
隨行故。我於他人復生於愛。是名從愛生愛。云何從愛生恚。謂有一於眾
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此作是念。
我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
於他而生瞋恚。是名從愛生恚。云何為從恚生愛。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
愛不念不可意。他復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愛念。
是名從恚生愛。云何從恚生恚。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
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
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我於他所問



大正二.二五六下
起瞋恚。是名從恚生恚。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
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
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彼
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不自舉。不起塵。不熾然。不
嫌彼。云何自舉。謂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是名自舉。云何不自舉。謂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不自舉。云何還舉。謂於罵者還罵。瞋者還瞋
。打者還打。觸者還觸。是名還舉。云何不還舉。謂罵者不還罵。瞋者不
還瞋。打者不還打。觸者不還觸。是名不還舉。云何起塵。謂有我。我欲
。乃至十八種愛。是名起塵。云何不起塵。謂無我。無我欲。乃至十八愛
不起。是名不起塵。云何熾然。謂有我所。我所欲。乃至外十八愛行。是
名熾然。云何不熾然。謂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無外十八愛行。是名不
熾然。云何嫌彼。謂見我真實。起於我慢我欲我使。不斷不知。是名嫌彼
。云何不嫌彼。謂不見我真實。我慢我欲我使。已斷已知。是名不嫌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8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二事斷難持。何等為二。若俗人處。非人處。於衣食床臥。



大正二.二五七上
資生眾具。持彼斷者。是則難行。又比丘非家出家。斷除貪愛。持彼斷者
。亦甚難行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有二事    持斷則難行    是真諦所說    等正覺所知
    在家財入出    衣食等眾具    世間貪愛樂    持斷者甚難
    比丘已離俗    信非家出家    滅除於貪愛    持斷亦難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8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未曾遠離。於善
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捨離
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增
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比丘。當於
二法依止多住。於諸善法不生足想。依於諸斷未曾捨離。乃至肌消肉盡。
筋連骨立。精勤方便堪能。修習善法不息。是故比丘。於諸下劣勿生歡喜
想。當修上上昇進。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
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8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釋提桓因形色絕
妙。於後夜時。



大正二.二五七中
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天身威力。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時釋
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世尊曾於隔界山石窟中說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無
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彼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云何為
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佛告天帝釋。謂比丘。若所有
受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彼諸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出如實知。如實
知已。觀察彼受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如是觀察已。則
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拘尸迦。是名比丘於正法律。邊際
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乃至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
而去

(989)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住
耆闍崛山。後夜起經行。見有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今夜或
有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明。時尊者大目揵連。晨朝往詣佛所。
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昨暮後夜。出房經行。見勝光
明。普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有何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
明。佛告尊者大目揵連。昨暮後夜。釋提桓因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坐
一面。如上修多羅廣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990)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
朝著衣持缽。詣舍衛城次第乞食。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尊者
阿難。疾敷床座。白言。尊



大正二.二五七下
者阿難令坐。時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
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華。遠諸凡鄙。
叔父梨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
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邊
。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阿難答
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差別。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
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坐起去。時尊者阿難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
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優婆夷所說。廣白世尊。佛告阿難
。彼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如來悉知眾生世間
根之優劣。阿難。或有一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
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或有一犯戒。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
。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於彼籌量者言。此亦有如是
法。彼亦有是法。此則應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彼如是籌量
者。得長夜非義饒益苦。阿難。彼犯戒者。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
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此人是退非勝進。我說彼
人為退分。阿難。有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
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自
非如來。此二有間。誰能悉知。



大正二.二五八上
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
唯有如來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
實知。彼所起持戒。無餘滅。若掉動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
所起掉。無餘滅。彼若瞋恨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瞋
恨無餘滅。若苦貪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苦貪無餘滅。
穢污。清淨。如上說。乃至如來能知人人。阿難。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
而於如來一向說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難。如來所說豈有二耶。阿難白佛。
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來說法若有二者。無有是處。阿難。
若富蘭那持戒。梨師達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蘭那所不能知。梨師
達多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後世。若梨師達多所成就智。富蘭那亦成
就此智者。梨師達多亦不能知。彼富蘭那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
。阿難。彼富蘭那持戒勝。梨師達多智慧勝。彼俱命終。我說二人同生一
趣。同一受生。後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生此。究竟苦邊。
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得知。是故阿難。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
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9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釋氏彌城留利邑夏安居。有餘比丘。於舍
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彼比丘。於晨朝著衣持缽。



大正二.二五八中
入舍衛城乞食次第。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比丘來。疾敷床座
。諸比丘令坐。如上阿難修多羅說。時彼比丘語鹿住優婆夷。姊妹且停。
汝那得知眾生根之優劣。姊妹。唯有如來能知眾生根之優劣。如是說已。
從坐起去。時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訖。作衣竟。持衣缽。往詣彌城留利釋氏
邑。到已。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
優婆夷所論說事。向佛廣說。佛告比丘。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世間眾生諸
根優劣。唯有如來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耳。不離瞋恨憍慢。時起貪法。
不聽受法。不學多聞。於法不調伏見。不能時時起解脫心法。比丘。若復
有一。不離瞋慢。時起貪法。然彼聞法。修學多聞。於善調伏見。時時能
起解脫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則同一趣。同一受生。
同一後世。如是思量者。長得非義不饒益苦。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
時時起貪法。亦不聽法。不習多聞。不調伏見。亦不時時得解脫心法。我
說此人卑鄙下賤。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貪法。然彼聞法。終
多聞。調伏諸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我說是人第一勝妙。彼二有間。自
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來能知優劣。比丘。復次
。有一不離瞋慢。時時起口惡行。餘如上說。比丘。復次。有一賢善安樂
。同止欣樂明智修梵行者。樂與同止而彼不樂聞法。乃至不時時得心法解



大正二.二五八下
脫。當知彼人住賢善地。不能轉進。賢善地者。謂人天趣。復次。有一其
性賢善。同止安樂。欣樂梵行以為伴侶。樂聞正法。學習多聞。善調伏見
。時時能得解脫心法。當知彼人於賢善地。能轉勝進。當知此人於正法流
有所堪能。此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
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比丘。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如上
修多羅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9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長者來
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世間有幾種福田。佛告長
者。世間有二種福田。何等為二。學及無學。即說偈言
    世有學無學    大會常延請    正直心真實    身口亦復然
    是即良福田    施者獲大果
佛說此經已。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第三十五



NO.35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