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化紅蓮

火焰化紅蓮

果煜法師講
 果茂 整理

《一》第一天 念佛的方法與心態

  佛七之義,除了連續專心地念七天的佛號外,另有其深意──剋期取證,期待在七天的精進修行後,於身心、見地有所突破。在藥石結束後,我四處觀察一番,發現雖仍有人在用功拜佛,但也有不少人閒坐一旁,看著人來來往往,像這種用功方式,怎可能取證呢?晚課時大家都誦到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將七日當作生命之一期限,則一日復過一日,所剩便十分有限了。如再不加緊用功,一旦大限期到,你拿什麼做擔保呢?「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還是好好用功吧!

一、念佛的方法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首先為大家介紹念佛的方法與心態。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是念佛而非唸佛。念佛並非不用出聲,而是由心指揮口而唸,心是主,口為工具。一切從心起,一切迴歸於心。若念佛,只是有口無心,就像放錄音帶一般,其對身心的改變,便難有什麼幫助了。

  念佛當集中精神專注而念。既要念得清楚,且要聽得分明。只念而不聽,氣向外放故,念久則散氣傷身。應由心中念出佛號,再由心中攝入佛號。念非口唸,聽非耳聽,如以口唸耳聽,則氣將聚集腦部,容易引起虛火上升、口焦舌燥,甚至不得安眠等現象。

  「心」於大乘佛法中是很抽象的名詞,但在實際用功時,則為注意力集中的意思。念佛,氣應配合佛號,佛號從心起,氣則上提;佛號迴攝自心,氣則下降,如此一升一沈才好相互平衡,氣得平衡,則身安心定,用功得力。以上所說,乃以個人自修為主。若共修時,則應配合大眾音聲與法器的節奏而念。聞聲而念,隨念而聽,不然,若使自己聲音突顯怪異,將干擾大眾的專心。

  念佛的得力處,不在聲音之大小,而在於心中之清楚分明。因此昏沈時應大聲地念,神氣若上揚,才能恢復心念的清楚。但精神還好時,則宜用平常聲音來念。又念佛的速度,宜以不緩不急。急則導致氣之不順不調,而使身心無法安定,反之念慢,則空隙多,妄念紛擾形成散亂。每個人各當仔細揣摩,以拿捏出其適當之速度而念。念佛的得力處,亦不在次數之多寡。許多人誤以為念佛的次數愈多,愈有功德效用。因此念得急急躁躁,於是既因計數而慘雜妄念,且又急躁而不得分明,終究是自誤誤人而已。

  至於念佛時要不要用念珠?此可由二方面來說明:(1)如念珠是為計數而用,既前已聲明念佛不必計數,因此念珠便無所用矣!(2)念珠可為輔助攝心之用,此在等車、坐車、經行、繞佛等散心時,得以用之,但在專心境界,如結跏趺坐而念時,用念珠反成累贅矣!

  以上只就個人修行而言,若大眾共修時,為免彼此干擾還以不用為宜。另外念佛,除在佛堂繞念坐念外,工作、經行時,能就當下的動作配合佛號而念,此為最現成方便之念佛方法。

二、念佛的心態

  以上所談為念佛的方法,其次再談念佛的心態。念佛的念,用中文拼字是「今心」,此指當下一念之意。要修行,不管用任何法門,首先須孤立自己,將內與外、前與後,完全孤立,不留一絲牽掛。如目前大眾一起共修,你必須萬緣放下,一心稱念,既無視於人我之親疏恩仇,也要絕斷於過去、未來,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當下佛號之清楚分明。心念口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只有佛號,除佛號外無雜用心。更不能期待念佛時,得有感應或某種覺受,離開念佛方法,所有境界皆屬妄想、魔境,不得有絲毫期許攀緣之心。又整個念佛過程中,應保持「平常心」──即不動情緒之意。如以念佛而由衷產生欣喜、悲戚或啕哭等事,還宜加以節制。所謂:「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情緒妄動時,要好好節制,既利人也為己。

  如念佛,得有真正的進步,乃是指心量之增廣、見地的突破。非有關任何感官覺受之變化,如聽到妙音、見著瑞相,或聞奇香……等境界,轉眼便煙消霧散而恢復原狀,說穿了不過夢境一場而已,有什麼好執著的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念佛還應依經典所云:以「無所求、無所得」為方便而念。


《二》第二天 信•願•行

  這雖是很傳統的題目,但我的說法與傳統略有不同。首先,信有共信與別信;願有共願與別願的差別。共信、共願是所有修行學佛者所應具備之信願,而別信、別願則為專修淨土法門者才需具備之信願。共信和共願是別信、別願之基礎。若共信共願的根基不穩,則別信、別願就沒有依靠了。其或將退轉,或將變成外道見了。
一、信
(1)共信
    信,首先說共信──因果業報。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首先須肯定因果業報。因果業報的原則,其略有幾種表達的形式:
A.「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目前社會之所以會這麼亂,就是因為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尤其不信三世因果。他們常為貪圖眼前的享
  受而犯罪造業,一無所顧。因此,今日的佛教尤須強調因果之重  要性。此對世間人如此,對修行者亦然。修行是善因,解脫為善  果。不肯努力於善因之修持,而冀望善果之頓得,這根本還是外  道邪見呢!

B.「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當我們努力修行而遇到障礙時,  當知那是因我們往昔中已造下惡因才會變現出來的。因此,對這  些障礙逆境,應坦然接受,不可於內心起矛盾衝突,更不可因此  失去對三寶、對修行的信心。「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希  望將來有善果,則要從今日起廣修善因,精進不懈,才會成善果  。

C.「自作自受」──許多人認為淨土法門乃靠他力。事實上就因果  的角度來看,修行乃以自力為主。我這麼說並非否定佛菩薩的慈  悲與願力。如經所云:佛菩薩之慈悲願力,本如陽光之普照萬物  ,萬物既存於世間,無不受其恩德,求與不求並沒有什麼差別。  然而有些眾生之所以不能感受到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者,為其業障  深厚,自絕恩澤,彼譬如密室中見不到陽光。而要消除業障,主  要靠自己努力於身心、見地、行為之淨化,才能消除。所以修行  是自力的努力為因,他力的加持為緣,因緣和合乃有善果的成就  。然而就修行者而言,仍應以自己的努力精進,這才是重點。
  以上所說是學佛修行者所應共具之信念,若移彼於淨土法門,即為淨信──淨土之別信。

(2)淨信
A.「淨有淨報,濁有濁報。」此世界之所以為五濁惡世者,蓋有其  濁因。同樣來世欲往生淨土,也須先具備往生淨土之因,方得成  就。這是從共信的因果,旁通別信的因果。

B.「欲知娑婆因,過去作者是。」世人為何墮落娑婆而沈淪苦海呢  ?此為往昔生中,因無明牽動,而造種種惡業,惡因既造,惡果  便難避免了。在佛七中,何以有懺悔儀式?「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口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懺悔是  指對過去所造諸惡業,由坦然認錯而致發心改正,以使身心漸成  清淨之意。非企圖逃避惡果而不受惡報也。「欲得淨土果,今生  作者是。」希望往生淨土,必先於此世用功修行,並將一切福德  智慧至誠懇切盡悉迴向淨土,迴向即發願之意。

C.「自作自受。」能修淨土之因,自得淨土之果,這是因果。法爾  如是。有人曾問:「如我今生努力於淨土法門之行持,但在臨命  終了,卻不能如願往生淨土,則此一生心血豈不白費?」各位若  也有這種擔心和顧慮,便表示你對因果不夠了解、不夠透徹。就  因果而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心血是不可能白費的。

(3)從共信到別信
  修淨土的因,必成就佛土的果,因此我們對淨土的肯定,不但是因釋迦牟尼佛於淨土三經或其餘大乘經典中一再讚歎、推介而相信,更且是由因果的原則來肯定淨土是必存在無疑。若一人修淨因,一人得淨報;若眾人修淨因,則眾人得淨報,此則淨土世界得以形成。我們相信在往昔修行者中,會有像法藏比丘那樣的悲願,於是因他的攝受,很多眾生皆因此修淨土法門,也因此共同成就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此又如現在農禪寺之開發法鼓山,既因師父之帶動,更因很多人在護持,則將來必定建設出一個人間之小淨土。以此推而廣之,三千大千世界中,因更有眾生共修淨土法門,而另有一更大更殊勝之極樂世界。這是從因果的原則,而推斷它必定存在。所以嚴格說來,不信淨土者,並不是很瞭解因果業報的道理。有人以為在原始《阿含》中,佛不談淨土法門,而排斥淨土,也是對因果業報的了解不夠透徹所致。
  由因果的原則而看淨土,我們會比較有信心,此信心不但在順境修時沒問題,一旦遇上逆境,信心也不易退轉。以上從共信因果業報到別信淨土之存在,都是信的要點。

二、願──從共願到別願
  其次說願,共願即菩提願,菩提即覺悟意,亦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謂。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及四弘誓願等皆屬之。而為了要完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共願,故有淨土別願的形成。在娑婆世界裡修行,因環境惡劣,障道緣多,不易成就;尤其以壽命較短更形成大障,行者常於功行未成就時壽命已盡。所謂「菩薩有隔陰之迷」,捨生易報,頓忘前修,下輩子能否繼續潛修,實難把握,故既發菩提心,為行菩薩道,乃有必要找一個更理想的修行地方。在極樂世界修行,有幾種殊勝:
  一、佛現身說法──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而娑婆則釋迦如來已入涅 槃。

  二、善知識多──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諸上善 人聚會一處。」極樂世界善知識愈聚愈多,而此土則愈來愈少。

  三、資生容易──
 彼土受用自然,不俟經營;而娑婆則多為資生而耗費時間,甚至造
 諸惡業。

  四、惡緣不存──
 極樂無障道之惡緣,所有境界,包括有情、無情,皆是助道之善緣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 提分、八聖道分鵅K…。」「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 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故求生淨土實為助成佛道,將來還入娑婆、度化群機,這如同出國留學與深造。如果誤以為求生西方只是為了去享受極樂世界之莊嚴,或為逃避娑婆世界之苦難,則淨土法門,便不夠資格稱為大乘法門了。
  以上從共願至別願,皆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有求生西方的願,然此願也是易發而難持久。有人於事業順利、婚姻美滿之際,便很容易忘記所發誓願,至於實際修行用功更渺不可及。古云:「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宜極力猛省,莫叫五欲之樂麻痺了道心。另外亦有些很苦之人,也沒辦法往生西方,人之所以苦,乃因放不下,既因放不下而苦,又那來放得下而往生呢?即使是佛現身接引,還未必能放下哩!因此,發願往生,首要對娑婆世界的種種誘惑、執著能全部放下,方得往生。真願不能發,腳踏兩頭船,那不苦死才怪哩!

三、行
  有人認為念佛是以前五根或第六識來念,這有很大的問題。前五根與第六識皆屬不相續之生滅相。若唯以此念佛,無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尤其要知道,人在臨命終時,前五根與第六識皆已不起作用了,如果平常只執此念佛,則臨命終時,你還拿什麼來念佛呢若平日或臨終時,不能用前五根或第六識來念佛,那我們又有什麼可用的呢?
  其實我們於平日間,主要是以信願為基礎而薰習第八識,使具備清淨的念佛種子。唯識學上說「第八識乃恆而不審」,恆者不間斷也,即使生死交關,也是存在其作用。於是因清淨種子之攝受,而引導我們的業識往生極樂世界。又依唯識學所說,八識種子將現形為三:(一)意識、(二)根身、(三)器世間。因此以信願為根本而薰習八識種子時,則所內受之身心與外見之世界便早跟別人不一樣已。故不一定要等到往生以後,才能見到淨土。所植淨因愈多,則現行淨果的力量也愈大,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尤其八識田中清淨種子的力量愈大,要往生西方才更有把握。而正聞薰習之力量,依唯識學而言是由「思心所」成就的,因為是從「思心所」才能成就,所以,信要信得堅固,願要發得清淨。這樣內薰的力量能更穩定更堅強,也就不必擔心臨命終時,當下一念是否清淨。這也是說,行者該把握的是當下的努與否,而無須為臨終失念之事而擔憂。


《三》第三天 念佛法門的層次與行證

  昨天講信、願、行。在行中主要是以正信、淨願來薰習第八識之淨種子,此薰習方法即今日所要闡明之念佛法門。淨土法門一向以信、願、行為三要素,但在傳統佛法中,則將修行分信、解、行、證四次第。現將淨土之信願歸為信之次第,則淨土行門中應包括解、行與證。
一、解
  現先敘述解門部分。念佛之「佛」,可由四方面來理會:
  (一)佛名──
 此以執持名號為念佛方法,阿彌陀佛、釋迦如來、觀音、文  殊、地藏等諸佛菩薩的聖號。《阿彌陀經》或〈普門品〉中,即  以持名而為念佛方法,如《阿彌陀經》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鴾@心不亂。」又  如〈普門品〉中云:「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二)佛相──
 觀想佛的相好光明。此為一切名號皆由相所生。例如:世間  之所以有花、草、樹木之名者,乃為世間有花草之相而安立。若  能由名號而更知其相,則我們將更有信願。觀佛相好主要依佛之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觀。彼又如《華嚴經》所云:「佛有九十  七種大人相,無量隨形好。」淨土行門中,依觀相而為念佛方法  者,即《觀無量壽經》中所說。

  (三)佛德──
 憶念佛之功德。此為佛之一切相好,乃由功德所生。佛因於  過去生中六度萬行,造諸功德故成就種種相好光明。如頂髻相,  因修智慧而顯現。《金剛經》云:「不可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要見佛,至少要憶念佛之功德。佛之功德略云有三:
  (1)智德:佛為一切智人,故成就最圓滿最殊勝的智慧。佛智  涵蓋總相智和別相智,總相智是世間所共通之理。而別相  智是各各不同之名號、相貌、因緣、本末……等。故又謂  佛智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道種智。

  (2)斷德:佛已斷除一切生死煩惱、一切業障、習氣。故佛能  解脫自在,能神通無礙。

  (3)恩德:此云佛對眾生有大恩德。佛往昔生中難行能行、難  忍能忍,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等,為眾生故勤求佛道。  佛成道後又四十九年說法,開種種方便以讓不同根機之眾  生皆能悟入佛之知見。又如法藏比丘往昔生中發四十八願  ,更經累生累劫之修行,而終能成就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  ,娑婆眾生如具信願皆得往生西方。此為對娑婆眾生最大  之恩德。

 以上憶念佛德,即念佛之智慧、慈悲、神通、解脫。當憶念  時,自能由衷發起歡喜、欣慕、嚮往之心。在《阿含經》中佛最  初說念佛法門,即是對給孤獨長者所說憶佛之功德。

  (四)佛性──
 參諸佛之本性。如前已說,佛一切之功德皆從性而起。行道  之人由見性而起修,故成諸功德。因此,念佛行人,更進一步要  參出佛之本性。何謂佛?佛是覺悟義,覺有能覺、所覺之差別。  例如人皆動心起念,然此動念由何而起?又人皆自謂有心,而心  之理體為何?如此一路參究,若能參究出來,則可謂見佛性已。  淨土法門於迴向偈中有「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  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此無生即是佛性,即心之理  體,以心本不生不滅故。任一切境界遷化而心無所動,此亦稱無  生法忍也。
 這也就是說念佛法門,不但是持佛之名號爾,更亦觀佛之相  好、憶佛之功德、悟佛之本性,如此統合才堪為完整之念佛法門  。
 如經典所云: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若能悟佛之  本性,彼乃念佛之法身;若憶念佛德、觀佛相好則為念佛之報身  ;至於執持名號,則但念佛之化身爾。此為佛之名號有很多故,  所謂:如來、應供、正ヰ鴃B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在《華嚴經》中更有〈如來名  號品〉。如來名號無量無邊,以眾生根器不同故,所現之名號亦  各成差異。故名號者,應化身爾。總之,從解門而言,必要深入  經藏,才能如實瞭解佛是什麼,也才能圓滿修行念佛法門。

二、行
  接下來是行門之介紹。行門重點在個人之實修。比如:
  (一)佛名──
 以持名念佛而言,要經常提醒自己已是三寶弟子,三寶弟子  應具有的德行為何?須時勤加檢討反省。例如:持名念佛,貴在  一心,故應以念佛之正念,克制攀緣之妄念。如此以念佛攝心,  清淨三業。

  (二)佛相──
 常人雖不可能有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亦應持戒而行  ,必使威儀端莊、態度安祥,如此也能令人產生信心和道心。

  (三)佛德──
 或依教理努力於福慧雙修,或依三學持戒、修定、證慧。或  依四聖諦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或依六度、八正道……等,  依教奉行,證諸功德。

  (四)佛性──
 欲明佛性,須用參禪法。

三、證
  一般淨土法門多講信、願、行,甚少提及證量。然完整之淨土法門亦必有其次第之證量。以下先標立再說明:信願具足→執持名號→念念分明→身心輕安→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內:明佛本心、外:見佛淨土。
  修學淨土者首要堅定信心,並保持願力。有些人對淨土好像已具足信願,但實際上一遇到障礙,甚至五欲之樂,便退失信願,這不叫信願具足。若信願已具足,進而執持名號,使佛號念念相續,既不間斷,也不錯亂。更次要能念念分明,每句佛號既要念得清楚,也要聽得分明。如此淨念相繼,粗妄念逐漸減少,以過去不憶,未來不憂,一切人我是非不管,故能從種種束縛愛悔中跳出來,而得身心之輕安。當身心輕安後,再繼續用功,而將前後之細妄念降伏後,才能入一心不亂之境界。於一心不亂、無功用行中,外見山河大地、音聲法塵,皆成佛號、皆成佛相、皆成淨土世界之依正莊嚴。又於一心不亂、無功用行中,內觀諸法,如夢如幻,唯心所現,而悟「無生法忍」,而見佛實相,實相即是無相也。以上外現佛土、內悟佛性,皆是念佛三昧也。這也就是說,三昧有由定而成就者,亦有由慧而成就者;而真正的念佛三昧,必待悟佛本性才算成就。

四、方便非究竟
  以上所說從持名念佛至見佛實相,主要在闡明持名念佛的方便與界限。持名念佛,老少咸宜,普被諸根,不受時空限制,只要念頭一動,便可當下進修,故為最方便、最簡易之修行法門。但最方便者不表示即是最究竟也。彼必至見佛實相才算究竟,這也是說,行者在持名後,仍應深入經藏、參究佛性才能提昇修行的層次,圓滿念佛的法門。   宋永明延壽禪師俗謂彌陀再來。他不但大悟徹底、見佛實相,且日持名號十萬聲,更日行一百零八種功德。彼為修淨土法門之典範。日前有提倡淨土法門之大德謂:「持名號便足矣!」我想這會有很大問題的。佛法中最切要的一句話說:「眾因緣生法。」一切存在皆由眾多因緣聚會才得成就。佛法雖重因果,但因果非單因生單果,而是眾因緣具足而成果。因此往生西方的果並非單持名號之因即可成就。《阿彌陀經》中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亦正是此意。
  中國佛教在唐以前本十分昌盛,何以至宋朝以後即逐漸沒落?此因宋以後,許多禪師教人「單提話頭」,而許多淨宗大德亦提倡「只持名號」而不管其他。以致原本博精深的佛法,日漸式微、粗淺,甚至被譏為消極、迷信,皆與此不無關係。

五、一門與深入
  或許有人要問:「修行不是要一門深入嗎?不是只要精進持名就可以了嗎?」不然,從持名開始雖可說是一門,但不得為深入。彼應從持名觀相以至參究佛性,層層漸進,方謂深入。因此深入非鑽牛角尖而使眼光變小、心量更窄也。經云:「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學佛最後會發現八萬四千法門,皆門門相通。若證其相通,便不會被一宗一派的修行法門所限制矣!


《四》第四天 往生的條件及品位之高低

  今天,我們繼續談往生之條件與品位之高低。我想在座之中,雖口裡不斷地持名念佛,但內心裡總免不了有些困惑疑慮:「似我這般用功,到臨命終時,是否能夠往生西方呢?又若能往生西方,那又該得何等品位呢?」今天所講內容,即為回答這些問題。但重點所在,其實只有兩句話:
一、「具信願為往生之條件」
  這是說若有人已具備對淨土法門之信心與願力,則已成就往生的條件了。這個條件聽起來似乎不難,祇要有信心、有願力,每個人都可往生西方。但事實上並不盡然。其原因在於信心若不堅固,將會退轉,願力若不深切,忽爾消失。因此問題不在具信願後能不能往生;而在於是否真能於信願之堅持與恆久。

二、「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依各人所修之福慧,定其品位的高低。如有人所修福德不夠,所證智慧不高,但仍具足信願,則其品位大概是下品。若有福德雖足,但智慧不高,則其往生之品位,應是中品。因此,唯有福德智慧皆具足者,方為上品。以下且引淨土五經之經文以證明此二句話。
(一)、《阿彌陀經》
    (1)信願──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若有信者,應  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強調對西方淨土要有信願。

  (2)福慧──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執持名號,  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此雖是敘述福慧部分,  但未明品位之高低。

(二)、《無量壽經》
  (1)信願──
 於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中,與往生條件較有關係者有:
 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也是 說眾生只要至心信念意樂,即使只有十念,還得往生西方極 樂國土。

 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 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此云眾生若已至誠歸命求生西方,且又造諸 功德,則臨命終時,必蒙佛及聖眾,現前接引而往生西方。

 第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 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成正覺。」此云眾 生若聞佛名號,至心繫念欲生西方,必得往生。

 以上三願皆在強調信願,只要有信願,必得往生。在其經文  中,又有「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  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由經文中知  ,具信願,則必往生。

  (2)福慧──
 《無量壽經》上又說,行者往生西方後,依其行持,可分為  三輩。
 上輩: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中輩:
 「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 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 生彼國。」

 下輩:
 「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 之心,一心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彼國。若聞 深法,歡喜信樂,不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國,以至誠心 ,願生彼國。」

 由以上經文得知,能出家修福德智慧時,才為上輩。其次能  在家修布施、供養、持戒、修善等,則為中輩。最後,若無其他  更好因緣,則祇需至誠發願,念無量壽佛,則猶得往生為下輩。

(三)、《觀無量壽經》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  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其次,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  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  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  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依《觀經》所云,往生西方後,復有九種品位:
 1.上品上生:
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迴向發 願。(乘金剛臺,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聞佛說法,即悟無生法忍 )

 2.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 信因果,不謗大乘。(坐紫金臺,經宿則開,聞說深義,經於七日 ,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3.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坐金蓮花,一日一夜 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三七日後,乃了了見,經三小劫 ,住歡喜地)

以上往生上品的基本條件,皆為由深信大乘而發菩提心。如更 能從信而解,則為中生,而唯有從信解而行證,自度度人,圓滿福 慧,方得為上品上生。

 4.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往生。(坐蓮華臺,蓮花尋開,聞四諦法,應時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5.中品中生: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坐七 寶蓮花,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聞法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 漢)

 6.中品下生:
孝養父母,行世仁慈,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彌陀極樂等 事。(經七日已,聞菩薩說法,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以上綜合中品三生,乃做人天善事,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修 諸戒行,即得中品。

 7.下品上生:
作諸惡業,雖不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經首題名字,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經七七日花開,聞二菩薩說法,經十小劫,入初地)

 8.下品中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彌陀 信願,戒定解脫等。(經於六劫花開,聞觀音、勢正說法而發菩提 心)

 9.下品下生:
作諸不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於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 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滿十二劫蓮花方開,聞二 菩薩說法,而發道心)
以上得為下品者,雖作諸不善,但於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 懺悔,至心稱念阿彌陀佛,信願具足故,得以往生下品。

(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1)信願: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有眾生,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信願具足,而憶佛念佛,  便得往生。

  (2)行持: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   地,斯為第一。」以念佛心,成就福德智慧者,皆為淨念相繼。

(五)、〈普賢行願品〉
  (1)信願──
 「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唯此願王,不相捨離,  以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行願若  能入心,則臨命終時,以願力引導,即得往生西方淨土。

  (2)行持──
 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  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  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痗雯野矷A十者、普皆  迴向。

  由以上經文皆可肯定信願為往生之條件。或問:「真的只要具足信願便能往生嗎?」答曰:如前已謂,真正的信,是從深信因果開始,蓋因確信因果者,必能至誠懺悔,並努力於行善避惡,自利利他。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又真正的願,亦從發菩提心而有,願往生西方,悟無生法忍後,再倒駕慈航,還度娑婆眾生。以至信、切願故,能除累劫生死業障,譬如冰遇火即化;暗遇光則明。因此問題不在具信願後,能不能往生西方,而是誠信與切願之不容易。有些人雖口口聲聲求願往生,然對娑婆的一切,這樣放不下,那樣放不下,又怎能算是具足信願呢?
  其次,「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者,若有眾生雖造五逆眾罪,破戒犯僧,應墮三惡道者,因誠信至願,懺悔惡業,稱誦佛號,乃至十念,迴向西方,亦得往生而為下品。
  復次以誠信淨願而修人天福善,譬如布施、供養、持戒、修定等,並以此功德迴向,得往生西方而為中品。
  更者發菩提心,修無漏慧,善解大乘,自利利他,並以功德迴向發願,得以往生而為上品。
  由上「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一個發大乘心之念佛人,必先從持名念佛而具信願,更修福慧而增品位,以至圓滿見性,而成就上品蓮位。
  或有些人認為,只要能到西方就好,即使是下品下生也不錯了。答言:非也。俗語說「取法於上,得乎其中」。全心準備考一百分的人,即使稍一失手,仍有八、九十分,相反地,「取法於中,得乎其下」,若只準備考六十分者,萬一只考五十九、五十八,那就糟糕了。又大乘者,以發無上道心故方為大乘,志氣下劣、心性怯弱者,非大乘也。故行者應從持名念佛,以至參究佛性,方為大乘之念佛人,亦才能蓮品高昇,廣利人天。


《五》第五天 西方的象徵與阿彌陀之玄義

一、西方的心理指標
  何以極樂世界是在西方?而非東方、北方?又何以彼佛名為阿彌陀,除標示名號外是否有餘更深的涵義?
  西方的「西」除了指明方向外,另一意為心理的指標。日出於東而沒於西,東為起點,代表因地的修行,西為終點,象徵果位的圓滿。如阿彌陀佛之無量光、無量壽,與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果德圓滿之意。故發願往生西方,即是求最殊勝、最圓滿之果位。很多淨土行者,因不能明瞭真正的「西方」在那裡?因此於行持的心態便有了偏差。
  欲成就圓滿果位,須於因地努力修持。「菩薩重因,眾生重果」,菩薩知於因地去努力,故為菩薩。相反地,眾生但期望得到果位之圓滿,而不肯在因地精進,故為眾生。我們修行要從當下去努力,而不必費心計較於果位的成就。而修淨土者常常擔心能否往生西方,而不自問是否於當下去努力。所謂「水到渠成」、「水漲船高」,因地健全了,果位自然圓滿。
  我們放眼看當今宗教的弊病,是太多人急求果位的現成,而不肯於因地去力行。因此便讓「即刻開悟」、「立證果位」的江湖郎中大行其道。彼雖披佛外衣,實乃獅子身中蟲,唯敗壞佛教的門庭,摧殘眾生的善根而已。此不從因地去努力,而急求果位之成全,為第一項偏差。

二、從東到西的修學過程
  在佛經中,既有東方淨土,也有西方淨土,綜合東西,實為菩薩道的修學歷程:如在《維摩詰經》中,有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門佛。妙喜即菩薩十地中之歡喜地,也就是因見道而法喜充滿之意。阿閃佛者,意指不動智佛,以見「佛性、法性、空性」之普遍性與恆常性,故曰不動。性者不隨時空而變化,又行者能見「無我」之理,以無我故,不隨境界動心起念,因無能動,故曰不動智佛。
  所謂從東方到西方的修學過程,首先要見佛法之真理,而為見道位。次由見道而修道,最後圓滿證道,才能到達西方。故在淨土法門中應強調先見道,而非往生。將見道前之信願與證道後之果德混為一談,乃淨土法門中第二項偏差。

三、阿彌陀佛的玄義
  有人或許已知,阿彌陀佛便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但何以是無量光與無量壽呢?光,代表智慧之無限;壽,代表福德的圓滿。因此無量光、無量壽乃是福慧兩足。所謂佛為兩足尊,即福慧雙全之意。由上所說,念「阿彌陀佛」即是希望自己能成就無量智慧、無量功德之意,因此真正念彌陀者,應以信願為基礎,而致力於福慧雙修。若徒然口念彌陀而不修福慧,非真念佛人。是以口念「彌陀」,而行非「彌陀」,是淨土法門中第三項偏差。

四、有量與無量
  更進一步談彌陀之為無量者,除數量極多以致無法計算外,還有其更深層次的涵義──無量即非量,不去衡量之意,既非多量亦非少量。以多與少皆從分別心而有。有分別故,有限有量;必無分別,才能無限無量;以無分別故,即不動智之真意。
  無分別並非如草木、頑石一般,無知無識;而是猶如大海收納百川,寬廣無涯,涵容一切。以能容故,福德乃大。以心量大、無煩惱故,智慧乃深。所以無量能容,寬心坦然,則處處是淨土、人人為彌陀,此才是真正念佛人。相反地,用分別心,用取捨心,坐東望西,畏苦祈樂,便易成為淨土法門中第四類偏差。

五、極樂世界之覺受
  此「極」,依我個人領會是超越之意。超越的樂稱為極樂,以樂至極點反而平淡也。如禪修中,於初禪稱離生喜樂地,二禪為定生喜樂地,三禪是離喜妙樂地,都有喜樂的覺受;但到了四禪以上則謂捨念清淨地,以無分別心故,曰捨念清淨。超越三禪以上的樂稱為極樂,也就是由無分別心,而得心中之清淨。
  故淨土行者,切莫將世間之樂視為極樂之樂。從世間法來看,苦樂本是相對,有苦才有樂。如以患病為苦,則病癒為樂也;如以失為苦,則復得為樂也。倘一向身強體健或不曾失去,則無彼樂受。因為極樂世界無苦的存在,當然,也就無苦盡甘來之樂。極樂之樂,乃涅槃之樂,非現世五欲之樂,亦非外道昇天之樂。是故修行應秉平淡的心,不要於感官的覺受與現世之感應中瞎費功夫。將極樂之樂與現世五欲之樂混為一談,是淨土法門第五項偏差。

六、易行道與難成道
  淨土法門一向被稱為易行道,尤以持名念佛來說,似乎十分簡單,人人都會。但我們當知,所謂易行道,路雖好走,不一定能很快的到達。譬如登山,路若平坦易行,則必迂迴繞遠;相反地,路陡峭直切而上者,反較速捷,因此易行道是難成道。從世間因果上看,好撿便宜者,未必有好結果。如經所云:釋迦如來與彌勒菩薩本同時發心,修學佛道,以彌勒菩薩修易行道,故至今尚未成佛;而釋迦如來因行難行道,故成佛較早,因此想早成佛道,應修難行道。成佛是為度眾生早日離苦,而非急功好名,徒為貪慢爾。有淨土行者,誤以為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故老說是應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
,等成就後,再反入娑婆度化眾生。但西方的一天,是娑婆世界好幾劫,等你修行圓滿,再來娑婆,那娑婆眾生恐怕都不知苦到那裡去了?以為易行道,便是易成道,是淨土法門中第六項偏差。

七、往生淨土與莊嚴淨土
  廣義的淨土法門其實有二種:(1)往生淨土,(2)莊嚴淨土。
  現代一般人所稱之淨土法門,都是說淨土早就形成了,而凡夫但求往生彼處,去坐享其成而已。而更如法的淨土法門是莊嚴淨土,此是菩薩實地用功,從調伏內在身心至改造外在世界,終而建設人間成為淨土。此如《維摩詰經》中〈佛國品〉所述,修行之要務,乃從把握當下去努力,亦即是從福慧雙修而莊嚴人間淨土,不應企求於將來之往生淨土,有前後之際,有迎拒之心,皆非究竟之法。又求往生者,常給人不良印象,或謂彼但求死後世界之安樂,而失去面對改造現存世界的希望與信心。學佛應是學「活」而非學「死」,要活得瀟洒自在,要活得圓滿無礙。著重死後的往生及臨終之正念,而不肯從事直下身心的淨化,又是往生淨土法門者之另一偏差。
  以上所說,莊嚴淨土與往生淨土,其實是可相輔相成的,此即從深信因果、發菩提心,並由此福慧雙修──以涵容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當生中,努力建設人間淨土,並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淨土。以「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此之往生,不但必能成就,更且蓮品高昇。
  事實上整個淨土法門的修學與一般佛法的修學,並無多大的不同。從共信因果到別信淨土,從共願菩提到別願往生,從共修福慧到別向西方,淨土只是以繞道西方而成就佛道,故與其他法門,略有差異爾。

八、放下與提起
  或問:要建設人間淨土,不就是放不下娑婆世界嗎?
  答曰:所謂放下乃是不計較未來之得失,而非放下現前的努力。因此真  正的放下,並非逃避畏縮,而是更了無窒礙地負起當下所應肩挑  之責任。佛法至重要的基礎乃是因果,不可從錯會放下而忘失因  果之關係。這也就是求西方、念彌陀,還應從因位之福慧雙修與  建設人間淨土做起。


《六》第六天 一心不亂

  如經所云:「由戒生定,從定發慧。」所以一心不亂對修行來講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一心,依明末蓮池大師所說,有「事一心」與「理一心」。而我依解行所體會,此一心又有「唯一」與「統一」之別,至於不亂也有「靜中不亂」與「動中不亂」之差異。
一、事一心
  用實際修行方法而達一心不亂之境界。
  (1)靜中之唯一──
 以下乃以持名念佛為例,以說明其方法與次第。念佛要達一  心不亂,首要:
  A.「念與聽相應,身與心不離。」口念耳聽,心要了了覺照於 當下之所念、當下之所聽,以此方法用功,便漸達「念念分 明」之境界。能將每一佛號、每一字眼、每一音節,都念得 仔細,都聽得清楚,而不摻雜任何妄想。

  B.其次要能「過去者不憶」,對過去的事情都不回想,對念過 的佛號也不回想,以及對剛打過之妄想都不去理它。「對未 來者不期」,對未來的事不期待、不擔心,也不掛慮。對未 念之佛號、未打之妄想,皆不管它。「當下者不住。」對現 前之一切境界,皆任其去留而無所謂,這能做到不追憶、不 期盼、不住著,於是整個時間便消失了,此謂之「前後際斷 」,截斷過去、未來、現在,圓攝三世成當下一念。以上是 就時間而言。

  C.若由空間來說,一般人念佛時,即使沒有粗妄想,也會有「 我正在念佛號」之分別。這有「我能念」與「所念佛號」之 意識分別,也是妄想。所以進一步要由不分別「能念之我」 、「所念之佛」與「當下而起之分別意識」,而成「能所雙 泯」,化根塵識十八界為一心之境界。
一心境界亦可說是「念而不念」(雖念但不感覺有我在 念)、「不念而念」(不動念佛之心而佛號不斷)。因此在 一心中根本無所謂「念」與「不念」、「分明」或「不分明 」的分別心。自覺得念佛念得很順很好,沒有妄念,這還不 是一心。因為你尚有感覺,尚覺得念得很好嘛!
或問:一心與無記之差別?
答曰:一心必由散心、專心之層次後,更超越時空而得入;而無記多從昏沉或散亂而入。又初從「一心」境界而出時,佛號仍清晰明朗而不間斷,只是雜有「前、後」、「能、所」之分別爾;至於無記則如大夢初醒,空洞茫然,不知來處。

  (2)動中之唯一──
 在行、住、坐、臥、吃飯、工作諸威儀動作中,亦專持佛號  而入一心境界。

  (3)靜中之統一──
 當念佛功夫紮實深厚,心中充滿了佛號,於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所受,意念所及,皆成佛號。如耳雖聽風聲、雨聲,  但念頭一轉,還成佛號聲,外境儘管變異非常,但念頭所到,全  是佛號。
 某些淨土修行者,不管見面打招呼,甚至碰到些驚奇的事,  出口便是「阿彌陀佛」,這是因彼專心念佛,故動心起念不離佛  號。然彼多僅第一念能保住爾,隨以境相分別而忘失佛號矣!

  (4)動中之統一──
 在無作意中,隨當下之動作而現成佛號。如拖地時,左邊拖  過去是佛號,左邊拖過來也是佛號;走路時,舉足、下足皆成佛  號。
 問:此統一之一與唯一之一有何不同?
 答:唯一是從作意而專持佛號。統一乃自然現成,不假造作。能於動靜中皆達統一之人不會有煩惱,以煩惱皆從妄想起故。以上為事一心,也就是由實修而入一心境界。

二、理一心
  由解悟佛理而知萬法本是一心。
  (1)緣起之理──
 一切境相的生滅變化,皆從眾因緣和合而有,以因緣復由因  緣起故,緣起之網,連連交絡,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因此從一  法出發,即收盡一切法界,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  《華嚴經》名其為「一真法界心」──諸法本來一心也。

  (2)唯識之理──
 一切境相之產生,皆因分別心而有,如所見所聞皆通過意識  而存在。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既然一切法因分別故  有,則宇宙大地本來不出「一心」之境界也。
 以上理一心既是唯一之一,也是統一的一,既然理本一心,  則事當不亂,以亂是因矛盾而生,既一心當然不會有矛盾。

  (3)不定不亂:
 《般若經》云:「不亂不昧故,應具足禪波羅蜜。」不亂者  不昏沈亦不散亂;不昧者不執定境定樂。從理而觀諸法,本是不  定亦不亂,因諸行無常,生滅相續故不定;以緣起交涉,相輔相  成故不亂。從不定不亂之理而起修,才能具足禪波羅蜜。
 諸法不定不亂,才是實相。例如:人的心臟應不斷跳動,血  氣才能運行;肺部應不斷起伏,呼吸才能暢通。若定止則人必亡  ,如錯亂則身乃病。所以宇宙或個人,必不定不亂,於和諧中產  生變化,才能進步。這也就是修靜中之定不夠踏實,必能於動中  統一,才是真定真修。

  (4)亂從「我」生:
 經云:「諸佛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佛似和凡夫一般食、  衣、住、行,一樣說法布教,只是沒有「我」與「非我」的矛盾  ,沒有「前念與後念」之分別,故常定而不亂。而眾生之所以亂  ,乃因自私心重,常為己利而攀緣、造作、計較。俗云:「人生  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因為放不下過去、未來,所以不安,因  不安故覺得苦,以苦而勤求解脫,於是努力念佛、打坐修行,其  實都是為了「我」。也就是說,不管世間的苦,還是修行的亂,  都根源於我執,若能證得「無我」之理,則動靜得失,皆了不相  干,無心方為真定。
 永嘉《證道歌》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對覺醒之人而言,不僅世間名利是夢,即使修學佛法也是多餘  。但對未醒之人,還是要勇猛精進,以若不修行,就不能覺醒。  故就理一心而言,最重要是去除我執,才能與宇宙一心相應。

三、世間之一心
  廣義的修行,要能將崇高的理念,落實於生活之中,故除持名等專修的方法外,還要有生活中的調理,故以下更談世間之一心。
  世間的一心,必從(1)思想有系統、(2)生活有目標、(3)行為有規範、(4)做事有次第開始。在此原則下,身心既能安頓,生活亦有規律,便不致造次紊亂。現今社會之所以混亂無章,乃為(1)人的思想混雜偏失,邪說充斥。(2)生活雖忙碌而沒有真正的目標。(3)不信因果,忽視倫理道德,故妄作非為。(4)急功好利,做事不依次第,由是人心不安,社會脫軌。如何與一心相應呢?
  因此對修學淨土者而言:(1)首要以往生西方的信願──得無上之果位圓滿,為生命的目標。(2)由是深入經藏,親近善知識,以建立正知正見。(3)深信因果,肯定善惡的準則,並遵行佛所訂之制度與戒律,而福慧雙修。(4)做事與修行皆應依照本來次第而行,尤其要於因地中發奮努力,而不費心計較果位之得失。這也就是真正的定,是要在大風大雨、波濤洶湧中,仍然掌握既定的目標與方向而前行不已,此亦即是淨土法門所一向強調之信、願、行。
  佛七至今已第六天了,然不管你這幾天打得好不好,這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修行本非一天一夜或七日七夜而已,乃是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劫之事。因此如何抱定信念,怎樣堅強誓願,這才是最重要的事。但願大家皆能珍惜此次佛七因緣,待佛七結束回到社會後,各能站穩自己的崗位。當今社
會越來越亂,但願能由於大眾的信願,而為此昏暗的天地中,增添一點光明。或由於大眾的力行,而能在此滔滔亂流中,凝聚成中流砥柱。這也就是,願在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下,共同攜手開創佛教之明日,最後謹以此與諸位共勉!阿彌陀佛!

78.12.28∼79.1.5 講於農禪寺

上一頁